何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?

2024-05-16 01:47

1. 何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?

出自姬姓。周武王之子封于韩,灭国。其后裔韩武子(另一种说法是韩武子是晋同族曲沃桓叔后裔,即周成王弟姬唐叔虞之后)仕晋,封于韩原,以地为氏。后来与赵、魏三家分晋,成为诸侯。秦始皇灭六国,韩氏族裔遁逃江淮之间,因改姓何。1、西汉名臣——何武何武(?-3),西汉名臣。字君公,西汉蜀郡郫县(今四川郫县北)人。治《易》经,射策甲科为郎。历任谏大夫、扬州刺史、清河太守,廷尉、御史大夫、大司空等官。成帝时,封汜乡侯。哀帝即位,何武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,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,因贵族官僚反对,未能实行。后被王莽所诬,自杀。打开腾讯新闻,看更多高清图片2、东汉水利家——何敞何敞(?-105),东汉臣、水利家。字文高,扶风平陵(陕西咸阳)人。和帝时,何敞任侍御史,迁尚书。数切谏,言诸窦罪,窦宪怨之,出为济南王太傅,旋改任汝南太守。曾发民工修治鲖阳旧渠,增垦田三万顷,百姓赖其利。后任五官中郎将。3、东汉经学家——何休何休(129-182),东汉经学家。任城樊(今山东曲阜)人,字邵公。太博陈蕃征他参政,蕃败,擢党锢。党禁解,辟司徒,拜议郎,迁谏议大夫。何休钻研今文诸经,历十七年撰成《春秋公羊解诂》,认为《公羊传》有三科九旨,系统地阐发《春秋》中的“微言大义”,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。另撰有《公羊墨守》、《左氏膏肓》、《谷梁废疾》等,已佚;清王谟《汉魏遗书钞》有辑本。4、东汉大将军——何进何进(?-189年),字遂高,南阳宛(今河南南阳)人。东汉灵帝时外戚,官至大将军。何进的异母妹有宠于灵帝并被立为皇后,他也随之升迁。黄巾起义时,何进为大将军,总镇京师,因及时发现并镇压了马元义的密谋,被封为慎侯。为张大威望,何进请灵帝在京师讲武结营,置西园禁军校尉。灵帝驾崩后,蹇硕谋诛进而立皇子刘协,未果,反被进诛。何进从袁绍之言,博征智谋之士为己所用。自此独揽大权。然而何进不纳陈琳之谏,多结外镇军阀,翘首京师,与袁绍等谋诛宦竖。终于事泄,被张让等先下手为强,遭杀身之祸。5、三国玄学家——何晏何晏(?-249),三国魏玄学家。南阳宛县(今河南南阳)人,字平叔。何进孙,曾随母为曹操收养。少以才秀知名,好老庄言。何晏娶魏公主,累官尚书,典选举。貌美面白,人称“傅粉何郎”。和夏侯玄、王弼等倡导玄学。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,何晏“援老入儒”,宣称“天地万物以无为本”,主张君主无为而治。能诗赋。后因附曹爽,为司马懿所杀。著有《道德论》、《无名论》、《无为论》。6、西晋开国元勋——何曾何曾(199年-278年),原名瑞谏,又名谏,字颖考。陈郡阳夏县(今河南太康)人。曹魏太仆何夔之

小cheng序:天天放券。每天可领外卖hong包

何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?

2. 关于何姓的历史

姓氏源流
 
1、出自姬姓,为周文王之后。相传周成王(周文王之子)弟唐叔虞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(今山西省韩城市)侍奉晋国,此人世称“韩武子”,但其并不姓韩,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。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,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。史记春秋后期,晋国公族中的韩氏逐渐成为晋国三大姓氏之一,到战国时与魏、赵氏瓜分了晋国,成为战国七雄之一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韩姓子孙分散名地,其中有一支居江淮一带,当地语音韩与何相近,因音而讹为何,成为何姓。因此,韩厥既是韩姓始祖,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。
 
2、少数民族中的何姓。隋唐西域阿姆河、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“昭武九姓”,即康、史、安、曹、石、米、何、火寻和戊地,如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何细胡、何妥、何稠。北朝时,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;五代时期的后汉乾(448)吐谷浑国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。
 
3、出自冒姓或他姓改姓。如汉时有叫何苗的,其本姓朱,冒姓何。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,因避家难,从江西迁到安徽,改方姓为何姓。鲜卑复姓贺拔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单姓何氏。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朝,被朝廷赐姓何,其后代有以何为姓的。
在历史的长河中何姓人才很多。
  何晏:三国时玄学家,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。著有《道德论》、《无名论》、《无为论》。
 
何休:东汉杰出经学家。历17年撰成《春秋公羊解诂》,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。
 
何承天:南朝宋时无神论思想家、天文学家。善弈棋、弹筝,精历算,改定《元嘉历》,使定冬至时日更准。
何弘敬:唐代宰相。
何景明:明朝文学家,称“复古派”。
 
何绍基:为晚清宋诗派作家,著有《说文段注驳正》、《东洲草堂诗集文钞》等。
何叔衡:无产阶级革命家,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。
 
何香凝:当代杰出的女画家,与柳亚子、经颐渊等组成“寒三友社”作画题诗,抒情述志,并成为岭南画派的著名画家。
 
还有地质学家何作霖、文学家何其芳等。

3. 何姓的历史

⒈源出于音讹,是“韩”的误读 何,作为姓,源出于音讹,是“韩”的误读,因此,韩厥既是韩姓始祖,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。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, 何、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。唐朝林宝的《元和姓纂》、宋代郑焦的《通志·氏族略》以及《广韵》、《氏族大全》、《古今姓氏书辩证》、明代的《万姓通谙》、《氏族博考》、《姓(角崔凹)》,直至近人岑仲勉、孙望的《元和姓纂》四校记,无不记载“何氏为韩氏”,何韩为一家。 司马迁在《史记·韩世家》里记载,韩姓的先祖,出自西周王族、姬姓,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,追本溯源,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,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,这是我们中华民族、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,是我们民族凝聚力、向心力的根源所在。具体说来,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,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(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,河津与稷山一带)这个地方,说是让他侍奉晋国。此人世称“韩武子”,名韩万,其实,他并不姓韩,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。韩姓的得来,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,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。按照周王朝的册封,自厥起,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。因此,韩厥该是韩姓始祖,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。 韩国灭亡后,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,或耻于亡国之辱,或发愤于重整旗鼓、重振山河、再创基业,就四处飘泊,散居于四面八方。而由于地理、交通条件的限制,生产、生活水平的制约,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。因为“韩”、“何”谐音,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,随着历 史的变迁,社会的发展,久而久之,岁月流逝,人们就逐渐地把“韩”读 成了“何”。 历代姓氏书,都把“何”姓来源归为“音讹”一类,而称“韩氏为何氏”。直至今天的《辞源》及《姓氏辞典》、《百家姓新编》、《中国姓氏起源》、《贵姓何来》等书籍也都采此说,直录无异。
①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,隐居在苍梧山中,因他向往长生不老,帝尧赐他仙药一剂,让其投置酒中,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,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,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,徐徐升人云端,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。何侯成了太极仙侯。应该说,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。出自宋代姓氏书。
②周武王之子韩侯 《左传》有言“邗、晋、应、韩、武之穆”,其中的“韩”,也是周武王子之一。所以《诗经》中又有“韩侯出祖”。所以唐代为《史记》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“有韩而先灭”。
③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《韩世家》中明确记载,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,姓姬,其后人事奉晋国,“得封于韩原(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),曰韩武子”。韩武子名韩万,由此,韩万应是何姓始祖。
④韩国后期的韩碱 韩瑊(Jiǎn 音碱),像玉一样的美石,或就是玉的一种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有尚玉、佩玉的习俗,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,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。因而,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。韩瑊也不例外。 《浈阳水木记》有如下的内容:“何始初祖名碱,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,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,被命为公族大夫,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。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,只得退隐韩原。韩王安为秦劫掳,国破家亡,碱与其妻流寓庐江,操舟为业。其后,秦始皇出游博浪沙,被人袭击,搜捕未果,疑是六国公子所为,就通令全国,暗访六国之后,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。秦吏遍布天下,密察居民姓氏。一日,一吏登上韩瑊之船,询问姓氏,适值天气寒冷,韩瑊指水戏称“此为吾姓”。意以水寒喻韩。韩、寒同音,并无隐匿之意,察访者不悟,以为是指“河”为姓,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,查访者信以为真。韩瑊安然无事,后得知为秦令查询,惊骇不已,喟然长叹:幸有上天保佑,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,“乃拜何字之赐,遂以何姓”。韩瑊遂定居庐江,勤耕苦读为业,家道日隆。
⒉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,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,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,后被匈奴人打败,西越葱岭,建立了康国,并日益强大起来,西域的米、史、曹、何、安、小安、那色波、乌那昌、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,均以昭武为姓,以示不忘其本。史称“昭武九姓”,而“何”则是其中之一。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:一是何细胡,梁代西域人,通商人蜀,定居郫县(今四川郫县),事武陵王纪,主知金帛,因致巨富,号为“四川大贾”。二是何妥,隋朝人,说是何细胡之子,字栖风,少机警,有才名,隋初累官国子祭酒,著有《周易讲疏》、《孝经义疏》等文集。三是何稠,隋人,何妥的侄儿,字桂林,少有才思,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。他博览典籍,多识旧物,制作绝巧。隋辽东之役,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,何稠造桥两日而就,又筑行殿,令高丽人惊为神功。 北朝时,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,事迹不详,但其姓名北史有载。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,其中就有何姓人。五代时期的后汉乾(448)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。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。鲜卑族原在辽东,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,晋未又西度陇,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,叶延时代,始称吐浴浑,这在《北史》、《通典》及《及平寰宇记》中均有记载。 1994年出版的《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》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,名叫徒何涉归,他有二子,长子“吐浴魂”,少子“若浴魔”,两人各统有部落。后来兄弟不和,吐浴魂率部西迁,到其后代叶延时,以“吐浴魂”为国名,自立政权,即吐浴浑国。 《何氏家谱》,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,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。这或许为考证“吐浴浑”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。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“何抄尔赤”氏,很可能是蒙古人。《兰州府志》载: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,其子锁铭,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,明太祖赐姓何。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,不幸阵亡,他有无后人,亦待后来查证。 后金大将何和礼,原属后金栋鄂氏,其父,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
。 ⒊他姓改姓 《汉书·五行志》中说: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,其本姓朱,后来自称何姓,子孙繁衍,遂成何姓一支。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,因避家难,从江西迁到安徽,改方姓为何姓。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,他们生姓何,死后复姓方。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。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《球山义门何氏宗谱》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,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,至元末第20代怀恩,无子嗣,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。前此之谱,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,另两部《浦阳球山何氏宗谱》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。康熙四十八年进士,山东新城人何世璂,官至侍郎巡抚,他本姓陈,七世祖随舅氏姓何,延续下来。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。 《姓谱》载: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,归汉后有“何奈”氏,又写作“何柰”氏,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“何奈”名“虎”。还有“何拔”、“何居”、“何郎”、“何鲁”、“何丘”等复姓

何姓的历史

4. 谁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何姓人物?

何进,(?-189)字遂高,异母妹何某选入宫廷,有宠于灵帝,进受职郎中。继而升虎贲中郎将。光和年间,何某被封为皇后,何进升任侍中,为河南尹。后黄巾起义,何进为大将军,总镇京师,因及时发现并镇压了马元义的革命活动,被封为慎侯。为张大威望,何进请灵帝在京师讲武结营,置西园禁军校尉。灵帝驾崩后,蹇硕谋诛进而立皇子刘协,未果,反被进诛。何进从袁绍之言,博征智谋之士为己所用。自此独揽大权。然而何进不纳陈琳之谏,多结外镇军阀,翘首京师,与袁绍等谋诛宦竖。终于事泄,被张让等先下手为强,遭杀身之祸。
  何进的孙子何晏,是著名的玄学家,著有《论语集解》等著作。是曹魏皇族曹爽的亲信。后来由于卷入曹爽、司马懿夺权之争,被司马懿下令斩杀。 
  【《三国演义》中】
  本为屠夫,因为其妹入宫为皇后,以外戚身份入仕。汉灵帝在位时为大将军,率兵讨伐黄巾军。灵帝死后,立刘辩为帝,并执掌朝政。因宦官蹇硕欲杀何进,被何进发现,将蹇硕杀了。后又由于权力之争,鸩杀了董太后。对于是否杀掉当权宦官,犹豫不决。在袁绍建议下,决定除去十常侍,但不听众人劝告,召董卓带兵入京。宦官们知道外兵入京要对付自己,十常侍之首张让设计让何太后召何进入宫,并埋伏了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,何进中了埋伏,被斩。袁绍、袁术、曹操等人闻何进被杀,入宫杀尽宦官,宦戚相争的局面结束。但是随后董卓进京,掌握朝政,造成山东诸侯的不满,因此开始了军阀混战的时期,最后造成汉朝的覆亡。

5. 何姓历史

历史来源 「何」源出 ; 
    一 ; 出自「姬」姓。为「韩」氏音化而成,据《元和姓纂》所载,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。其孙韩王安,原居韩邑 ( 一说在山西河津县 ) 为秦国所灭。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。江淮方言,音「韩」变「何」,逐为「何」氏。 
    二 ; 据《五代史》,吐谷浑族有「何」氏。又据《唐书》所载,「何」氏为「昭武九姓」之一。隋唐时期,祁连山北邵武城 ( 今甘肃省临泽县 ) 有康国,后为匈奴击败,迁至中亚,建立了安,曹,何,康,石,米,史,火寻,戊地等九个小国。唐高宗永徽年间,「昭武九姓」先后归附内地,其中有「何」氏。 
    三 ; 汉代有「何」苗,本为「朱」氏,冒姓「何」氏,见于《汉书.五行志》所载,其后子息皆为望族。 
    四 ; 又据《兰州府志》所载,元代有吐蕃宣慰使锁南,其子锁铭,余明代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,朱明王朝赐姓何氏。 
    家族名人 何仙姑 
    生卒年不详。相传为唐朝永州(今湖南省零陵县)人。名琼。为八仙之一,以手执荷花为特征。 
    何进(?~189) 
    东汉南阳宛(今河南南阳)人。字遂高。因异母女弟为灵帝后,故得权,拜为大将军,讨黄巾贼,以发贼党奸,封慎侯。何太后临朝,进为太傅,后因谋诛宦官,反为所害。 
    地望分布 安徽卢江郡,江苏东海郡一、姓氏源流
  和(Hé)姓源出有三:
  1、以官职为姓。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。唐尧时,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。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,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,遂成和氏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载:“羲和,尧时掌时天地之字,和仲、和叔因以为氏。” 
  2、起源于卞氏,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。当时有人名卞和,是一个有名的玉工,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,后来,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,成为和姓的一支。
  3、由他姓改为和姓。起源于后魏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载:“后魏有素和氏,改为和氏。”素和氏,本为代北复姓,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,以其本为白部,故号素和氏。据《魏书·官氏记》载,在南北朝时期,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,定居洛阳。也改姓“和”,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,世称代郡望。
  二、迁徙分布
  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。和姓起源古老。传说远古时期,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,和叔。在农业社会里,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,因此“和”是一种很重要的官职,地位很高,家族也很昌盛,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中的“和”为姓。因此“和姓”是以官名为姓。又有一支和姓的来源是这样的,春秋楚国人卞和发现了和氏璧,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为荣,于是都以“和” 为姓。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,在南北朝时期,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,定居洛阳,也改姓汉姓“和”。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,世称代郡望。通志氏族略:羲和,尧时掌天地之官;和仲和叔,因以为氏;晋有和徂父,汉有和武;又后魏有和素氏,改为和氏,五代有和凝

何姓历史

6. 谁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何姓人物?

何 武/何 敞/何仙姑,传说中的女仙名,八仙之一。宋魏泰车轩笔录十四说,北宋永州有何氏女,善言祸福,人称何仙姑。续道藏所吕祖志三部加以附会敷演,说她是零陵人,幼时采茶山中,为吕洞宾所度成仙。她生于公元937年(后晋天福二年)卒于1086年(宋哲宗元佑年)历后晋、后汉、周、宋四朝,共14个皇帝,享年149岁,为武平县有史以来最长寿之人。据典籍记载,她临终时“空中有鼓乐声,一朵祥云从卧榻直上霄汉,见者无不惊异”。据《武平县志》、《福建通志》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等典籍记载,八仙之一的何仙姑,即何大郎之女,她一生博爱仁慈,经常施药施医给贫苦人,博得民间广泛敬仰。因此,名登仙籍,为全国人民所纪念。 /何景明:明朝文学家,称“复古派”。字仲默,河南信阳人。八岁能诗古文,年方十五,举弘治十一年乡试。十九,举弘治十五年进士,授中书舍人,追吏部员外郎,擢陕西扩提学副使。景明为官,志操耿介,尚节义,薄荣利,有国士之风。其教诸生,专以经术世务,知名当世。景明所为诗文,不事摹仿,主创造,独树一帜。其诗备载于明诗选,与庆阳李梦阳,吴县徐祯卿,历城边廷实,并称四杰,卓然为有明一代大家。著有太复集,明史载文苑传。 
何绍基:为晚清宋诗派作家,字子贞,清,湖南道州人。父凌汉字仙槎,嘉庆十年廷试探花,授编修。道光间,官历顺天府尹,大理寺卿,左副都御史,工部尚书,吏部尚书。历主广东,福建,浙江,顺天乡试,绍基道光进士,也主试福建,贵州,广东,父子同持文柄,为人物之权衡,时人荣之。咸丰二年,简四川学政,旋主山东滦源,长沙城南书院,教授生徒,曰助以实学。绍基,复博通经史,精律算,尝据大戴考证礼经,贯通制度,颇见精切。又为水经注刊误,于说文考订尤深。论时推重苏轼。黄庭坚,为晚清宋诗派作家。嗜金石,精书法,由唐碑,而上溯北朝楷法,尤得力于北魏“张黑女墓志”及唐欧阳通,李邕,颜真卿。晚年日课尤勤,将篆书笔意,融合行楷书中,风格一变,自成一家。草书尤被举为一时之冠。著有柬洲诗文集四十卷。卒年七十

7. 何姓的历史名人

 
  何武(?-3),西汉臣。
  字君公,西汉蜀郡郫县(今四川郫县北)人。
  治《易》经,射策甲科为郎。
  历任谏大夫、扬州刺史、清河太守,廷尉、御史大夫、大司空等官。
   
  成帝时,封汜乡侯。
  哀帝即位,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,以缓和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,因贵族官僚反对,未能实行。
  后被王莽所诬,自杀。
  何敞(?-105),东汉臣、水利家。
  字文高,扶风平陵(陕西咸阳)人。
  和帝时,任侍御史,迁尚书。
  数切谏,言诸窦罪,窦宪怨之,出为济南王太傅,旋改任汝南太守。
  曾发民工修治鲖阳旧渠,增垦田三万顷,百姓赖其利。
  后任五官中郎将。
  何休(129-182),东汉经学家。
  任城樊(今山东曲阜)人,字邵公。
  太博陈蕃征他参政,蕃败,擢党锢。
  党禁解,辟司徒,拜议郎,迁谏议大夫。
  钻研今文诸经,历十七年撰成《春秋公羊解诂》,认为《公羊传》有三科九旨,系统地阐发《春秋》中的“微言大义”,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。
  另撰有《公羊墨守》、《左氏膏肓》、《谷梁废疾》等,已佚;清王谟《汉魏遗书钞》有辑本。
  何进(?-189),东汉臣、外戚。
  字遂高,南阳宛(河南南阳) 人。
  灵帝朝因异母妹为皇后,拜侍中、河南尹。
  中平元年(184),黄巾起义,任大将军镇压黄巾军,封慎侯。
  灵帝死,他迎立少帝,专断朝政。
  后与袁绍等谋诛宦官,被张让矫诏杀害。
  《后汉书》称其“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”。
  何晏(?-249),三国魏玄学家。
  南阳宛县(今河南南阳)人,字平叔。
  何进孙,曾随母为曹操收养。
  少以才秀知名,好老庄言。
  娶魏公主,累官尚书,典选举。
  貌美面白,人称“傅粉何郎”。
  和夏侯玄、王弼等倡导玄学。
  在汉儒经学渐失统治作用后,他“援老入儒”,宣称“天地万物以无为本”,主张君主无为而治。
  能诗赋。
  后因附曹爽,为司马懿所杀。
  著有《道德论》、《无名论》、《无为论》。
  何曾(199-278),魏晋时臣。
  字颖考,陈国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
  仕魏为文学掾,累迁司徒,封侯。
  魏末,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。
  晋武帝代魏,授太尉,进封公。
  性奢豪,日食万钱,还说无下筷处。
  咸宁四年死,谥孝,后改谥元。
  何承天(370-447),南朝宋无神论者、天文学家。
  东海郯(今山东郯城西南)人。
  历官至衡阳(今湖南省衡阳市)中丞。
  他博通经史,精于历算。
  曾考定《元嘉历》,订证旧历所定之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差无几。
  他善弹古筝,且通音律,反对京房把乐律“谬为六十”。
  他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之“新律”。
  后奉命纂修《宋书》未成而卒。
  他曾运用自然科学观反对佛教之理论,认为:“有生必有死,形毙而神散,尤春荣秋落,四时代换,奚有于更受形哉?”在形与神的问题上,集中批判了佛教的“神不灭”论和“因果报应”论。
  所著有《报应问》和《达性论》。
  何逊(?-约518),南朝梁诗人。
  东海剡(今山东郯城)人。
  字仲言。
  八岁能赋诗。
  南朝梁武帝天监中,官尚书水部郎,终庐陵王记室。
  文章与刘孝绰齐名,世号“何刘”。
  诗长于写景及炼字,为杜甫所推许。
  原有集,已佚,明人辑有《何记室集》。
  何仙姑,传说中的八仙之一。
  相传是唐广州增城女子,十四五岁时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而升仙,行动如飞,日往山中采果奉母。
  另一说何仙姑为永州道姑,曾吃了仙人给的桃子,而能知人祸福。
  更有人附会何仙姑为吕洞宾的弟子。
  现广州增城县建有何仙姑庙。
  三月初七传说为保仙姑生日,村里唱大戏,放烟火,异常热闹。
  何执中(1044-1117),北宋臣。
  字伯通,处州龙泉(今属浙江)人。
  举进士。
  历宝文阁待制、兵部侍郎、工部吏部尚书兼侍读等。
  崇宁四年 (1105),拜尚书左丞。
  大观初,进中书门下侍郎。
  三年(1109),为尚书左仆射,无所建树。
  政和二年(1112),加少保,转少傅,为太宰,迁少师。
  尝戒边吏勿生事,惜人才,宽民力。
  卒,赠太师,追封清源郡王,谥正献。
  何荣祖(1221-1299),元臣。
  广平(今属河北)人。
  字继光。
  历任御史中丞、中书右丞等职。
  世祖(忽必烈)时奉命将公规、治民、理财、御道等十事辑成一书,名为《至元新格》。
  成宗(铁木耳)时,又受命编定《大德律令》。
  均佚。
  著有《大畜十集》、《物观外篇》等。
  何瑭(1474-1543)明学者。
  字粹夫,武陟(今属河南)人。
  弘治十五年(1502)进士。
  选庶吉士。
  得罪刘瑾。
  致仕。
  瑾诛,复官。
  以触忌讳,贬开州同知。
  修黄陵冈堤成,升东昌府同知。
  嘉靖时,历工、户、礼三部侍郎、南京右都御史。
  著有《阴阳律吕》、《儒学管见》、《柏斋集》行世。
  卒,谥文定。
  何景明(1483-1521),明文学家。
  河南信阳人,字仲默,号大复山人。
  弘治进士,授中书舍人。
  正德初,因刘瑾专权,遂以病归。
  瑾诛,复原官,直内阁制敕房,后擢陕西提学副使。
  为官廉介,敢直言时政。
  与李梦阳齐名,为“前七子”之一。
  又与边贡、徐祯卿、李梦阳并称“文坛四杰”。
  其诗文以拟古为主,而亦强调创造。
  著有《雍大记》、《大复论》、《四箴杂言》、《大复集》。
  何良俊(1506-1573),明戏曲理论家。
  字元朗,号柘湖。
  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
  嘉靖贡生,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。
  因仕途失意,辞官归隐著述。
  著有《柘湖集》、《何氏语林》、《四友斋丛说》等。
  何心隐(1517-1579),明学者。
  泰州(今属江苏)学派代表人物之一。
  永丰(今属江西)人。
  原姓梁,名汝元,字夫山。
  颜钧弟子。
  他认为“心”是万物本源,但肯定人的物质欲望应适当加以满足,反对道家把人的欲望看成罪恶的说法。
  到处聚徒讲学,曾以计促使严嵩罢相。
  后为严嵩所仇,并得罪张居正,被害。
  著《爨桐集》。
  何震(?-约1604),明篆刻家。
  字主臣、长卿,号雪渔,安徽婺源(属江西)人。
  精于金石篆刻,风格端重,名盛一时,被后世推为皖派或徽派开创者。
  与文彭并称“文何”。
  有《续学古编》。
  何腾蛟(1592-1649),南明大臣。
  字云从,贵州黎平卫人。
  崇祯时任南阳知县,因镇压农民起义,累迁至右佥都御史、湖广巡抚。
  南明弘光元年 (1645年)任湖广总督时,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东下,挟其同行,他坚决不从,在武昌汉阳门投江,后为渔舟所救。
  乃由江西间道走长沙,联络大顺军余部共御清军。
  永历三年(1649年),在湘潭被清军战败,被俘后不屈而死。
  何焯(1661-1722),清初校勘家。
  字屺瞻。
  江苏长洲(今苏州) 人。
  康熙中,受荐入南书房供职,相继赐举人、进士。
  教授皇八子读书,兼武英殿纂修,再授编修。
  通经、史、百家诸学,藏书丰富,得宋、元旧版,亲加校勘,工楷书。
  学者称义门先生,传录其说为《义门读书记》。
  康熙六十一年卒,赠侍讲学士。
  何绍基(1799-1873),清诗人、书法家。
  道州(今湖南道县)人,字子贞,号东洲,晚号蝯叟。
  道光进士。
  官编修、四川学政。
  通经史、小学、律算。
  为晚清宋诗派作家。
  工书,得力于唐碑,倾注于颜真卿,参以后汉、北魏诸碑,遒劲峻拔,古拙有奇气。
  著有《说文段注驳正》、《东洲草堂诗集、文钞》等。
  何桂清(1816-1862)清臣。
  字根云。
  云南昆明人。
  道光进士。
  历官至内阁学士,兵部户部侍郎。
  太平天国运动起,上疏论兵事,得咸丰帝信任,先后出任浙江巡抚、两江总督。
  参与同英美改订税则及通商章程谈判;与太平军战于徽州、宁国;督理军饷于常州。
  咸丰十年(1860)屡战败,弃常州逃往上海。
  被劾革职,同治元年弃市。
  何如璋(1838- 1891),清臣。
  字子峨,广东大埔人。
  同治进士。
  光绪三年(1877)以侍读出使日本。
  累官少詹事。
  中法战争时任福建船政大臣,秉承李鸿章主和意旨,在法舰进入马尾港后,“犹严谕各舰毋妄动”(《清史稿》),致福建海军覆灭,马尾船厂损失惨重。
  后被革职充军。
  何启(1858-1914),清改良主义者。
  字迪之,号沃生,广东南海人。
  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。
  后赴英学习医学、法律。
  回国后长住香港,任律师和香港立法局议员。
  创办雅丽氏医院,并附设西医书院。
  主张维新变法,著有《新政真诠》。
  何老凤,清末山东大鼓艺人。
  直隶固城(今属河北)人,原名凤仪。
  嗓音宏亮,吐词讲究“一字砸一坑”,表演传神,在山东西北部、河北南部影响很大,时有“南有何老凤,北有马三峰”之誉。
  晚年在济南演出。
  擅唱《三全镇》、《瓦岗寨》等曲目。
  其他何姓名人有东汉灵帝皇后何皇后;三国魏大臣何夔;东晋大臣何充;南朝宋大臣何恢、何瑀;宋学者何薳;明藏书家何錞,瓷塑家何朝宗;清地理学家何秋涛等。
  近当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,红军将领何挺颖、何昆,工运领袖何孟雄, *** 领导者何克全,军事教育家何长工,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, *** 将领何应钦、何键,地质学家何杰、何作霖,医家何廉臣,物理学家何泽慧,化学家何炳林,我国橡胶业开山鼻祖何麟书,爆破专家何广沂,矿业教育家何杰,历史学家何干之、何兹全,法学家何思敬,诗人何其芳,画家何海霞,琵琶家何柳堂,体育工作者何振梁等。
  兄弟够不够啊,够的话最佳回答给我啊
   

何姓的历史名人

8. 关于何姓的历史

 何姓来源:(1)出自姬姓。
  为“韩”氏音讹而成。
  据《元和姓纂》所载,周成王母弟唐叔虞之后,封于韩。
  其裔孙韩王安,原居韩邑,为秦国所灭。
  子孙分散江淮之间。
   
  江淮方言,音以韩变为“何”,遂为何氏。
  (2)据《五代史》吐谷浑族亦有何氏。
  又据《唐书》所载,何氏为“昭武九姓”之一。
  隋唐时期,郝连山北昭武城有康国,后为匈奴击败,迁至中亚,建立了安、曹、何、康、石、米、史、火寻、戊地等九个小国。
  唐高宗永徽年间,“昭武九姓”先后归附内地,其中有何氏。
  (3)《汉书.五行志》所载,汉代有何苗,本为朱氏,冒姓何氏,其后子孙繁衍,遂成望族。
  (4)又据《兰州府志》所载,元代有吐蕃宣慰使锁南,其子锁铭,于明代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,朱明王朝赐姓何氏。
  何,作为姓,源出于音讹,是“韩”的误读,因此,韩厥既是韩姓始祖,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。
 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,何、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。
  唐朝林宝的《元和姓纂》、宋代郑焦的《通志·氏族略》以及《广韵》、《氏族大全》、《古今姓氏书辩证》、明代的《万姓通谙》、《氏族博考》、《姓(角崔凹)》,直至近人岑仲勉、孙望的《元和姓纂》四校记,无不记载“何氏为韩氏”,何韩为一家。
  司马迁在《史记·韩世家》里记载,韩姓的先祖,出自西周王族、姬姓,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,追本溯源,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,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,这是我们中华民族、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,是我们民族凝聚力、向心力的根源所在。
  具体说来,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,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(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,河津与稷山一带)这个地方,说是让他侍奉晋国。
  此人世称“韩武子”,名韩万,其实,他并不姓韩,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。
  韩姓的得来,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,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。
  按照周王朝的册封,自厥起,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。
  因此,韩厥该是韩姓始祖,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。
   
最新文章
热门文章
推荐阅读